凯发k8国际代号221:6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广袤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名为西海镇的地方。这里,山川与草原交织,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人文自然画卷。但西海镇并非一直如此宁静与美丽,它还有一个更为神秘的名字——原子城。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唱遍大江南北,响彻海内外。这首曲子的诞生地——被诗人赞颂为“金银滩”的碧绿草原,因其盛夏时节的金露梅与银露梅的盛开而得名。然而,在1958年,这片美景突然从地图上消失,只留下了一个充满神秘的代号——“221”。
1948年,物理学家钱三强在法国的居里夫人实验室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铀的三和四现象,打破了当时核物理界的固有认知。他的这一发现,为原子能的利用开启了新的篇章。怀揣着为新中国原子能工业起步的梦想,钱三强毅然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际上的核讹诈与核垄断,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氢弹和人造卫星的战略决策。1955年,中国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原子能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钱三强被任命为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1956年,研制导弹和被列入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与苏联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221”这个代号首次出现在国家最高机密文件中,代表着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诞生。经过严格的选址过程,最终,青海的金银滩草原被选定为“221基地”的所在地。
金银滩的选址,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更因为其水草丰美、具有良好的水电条件。而且,这里地广人稀,有利于保密和战备。于是,在这片曾经的美景之上,一个涉及近万人的大迁徙开始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搬出了他们深爱的金银滩草原。
1958年,随着李觉将军带领的队伍进驻金银滩,“221基地”的基建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汇聚于此,他们中有军人、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普通劳动者……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贡献力量。
然而,就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面对困境,中国人并没有退缩。周恩来总理坚定地说:“我们不理他那一套,他不给,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于是,陈能宽、程开甲、王淦昌等一大批科技精英接受了绝密任务,来到金银滩,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科研工作。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饥饿和寒冷是科研人员面临的两大敌人。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他们住着简陋的帐篷和宿舍楼,穿着统一的“四大件”——皮帽子、棉大衣、牛毛毡和大头鞋来抵御严寒;他们吃着青稞馒头和半生不熟的食物来充饥;他们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坚持科研工作……正是有了这种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辉煌成就。
金银滩草原是美丽的,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牧人的帐房,珍珠搬洒落在辽阔草原上的羊群,构成了这里典型的草原风光。1960年和1962年,国家从中科院、各部委和全国各地抽调了105名知名专家,126名教授、工程师充实设计、试验和制造队伍,金银滩草原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吹响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冲锋号。
15000人的施工队伍,携带500台装备、300辆汽车进入金银滩,全面推进施工建设,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施工队伍完成了包括13万平方米建筑的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任务。
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终于在草原上拔地而起。基地占地1170平方公里,建有18个厂区,并包含38.9公里的铁路专线公里的沥青混凝土公路专线。经过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青海省人民政府矿区办事处”,由公、检、法、邮电、银行等部门组成了一个科研与生活合一的联合体。
如今两鬓斑白、引吭高歌的耄耋老人是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和家属,他们大都出生在气候宜人,桃红柳绿的齐鲁大地。然而凯发国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风华正茂的他们却为了神圣的国家使命,辞别了故土,奔赴遥远的金银滩。
在这片高原上,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共同写就了221基地那段不平凡的光辉岁月。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近千家单位协同进行技术攻关。而最为关键的核爆炸系统的研究和测试,则集中在221基地完成。职工们忍受着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把青春和梦想留在了这片高原上。
1963年,国际形势紧张。苏、美、英三国签订禁止大气层核试验的条约,企图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还运用卫星和间谍飞机刺探中国的。但221基地的保密制度和纪律极其严格,所有进入二二一厂的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保密凯发国际。在这里,大家交谈时有明确的规定,使用代用词来避免敏感信息泄露。基地内部各分厂之间,甚至同一分厂的各车间或部门之间,往往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具体工作。
二二一厂与世隔绝,人们对外联络从不用真实姓名,而使用代号。有一对夫妇在北京结婚后先后来到这里,因为保密要求,他们的信件在二二一厂寄出后在北京转一圈再回到对方手里。直到有一天在矿区大街上不期而遇,他们才发现原来彼此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
除了严格的保密规定外,基地的保卫工作也极为严密。青海独立师六团负责基地车间、工号、实验室、哨所的警卫和禁区的骑兵巡逻;兰州部队高炮十三师驻守基地周边负责空中警戒。各个要害车间、工号、实验室都有持枪的战士站岗值勤。
在那样“密不透风”的环境里,没人能够留下一张私人照片。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默默地用青春谱写那段传奇的岁月。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89岁的李富学家中珍藏着一个棕色的“加密箱”。里面放着他当年使用过的工作证、日记本和一些解密了的文件。这个箱子跟随他64年,见证了他在221基地参与设计、研制和生产用于起爆的“微秒级电”的艰辛历程。经过反复试验5万多次后,新型微秒级电终于研制成功,并且安全性和准确性十分突出。如今,它仍装备在多种型号的核武器上,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样在二二一厂二分厂二〇一车间工作的刘兆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的任务是将粉加工成块并压装定型成球。为了抢时间,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自制铝锅熔化并用木棍搅拌凯发国际。熔化后形成的蒸气和粉尘充满整个房间气味刺鼻、毒性大,但大家仍冒着生命危险忘我地试制部件。
二分厂的建筑物采用掩体或半掩体结构以确保安全,但即使如此,1969年11月14日仍发生了一次意外爆炸事故,四位年轻职工壮烈牺牲。他们的逝去既是无畏的英勇也是无言的献身,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在爆轰试验场旧址上残留着当年进行核爆试验留下的坑洼痕迹和钢板上的孔洞。当年研制人员通过不同规模的试验获取所需技术参数以验证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结果。1964年6月6日进行的全尺寸模型爆轰试验拉开了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的序幕;同年10月16日下午3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此外,在二二一厂还完成了氢弹的研制工作。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金银滩上那些默默奉献的核工业前辈们。他们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片茫茫草原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硕果。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战略调整,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87年6月,国务院和作出撤销二二一厂的决定。面对这一重大转折,人们心怀不舍但毫无怨言,他们一方面继续攻关,保质保量完成研制和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则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遵照国际通用退役处理标准,对设施设备进行永久性无害化处理。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诞生了。
随着历史的推进,原子城逐渐向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1990年11月17日,二二一厂俱乐部门前广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辆辆运输车前挤满了欢送的人群。他们有的握手告别,有的深深祝福,有的热泪盈眶,有的抱头痛哭。这一天,他们离开了这片曾经充满神秘与辉煌的金银滩,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二二一厂区完整地移交给青海地方政府后,原本迁出的牧民们又赶着牛羊回到了这片肥美的草原。而数万职工则分别落户于北京、西宁、淄博、廊坊、合肥、上海等地,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远赴四川绵阳,继续为共和国的核能事业贡献力量。美丽的金银滩草原重归宁静,而牧民们也迎来了富裕祥和的新生活。
如今,踏入原子城,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段燃烧的岁月。阳光透过人行道树冠的间隙洒在老建筑厚实的院墙上,随处可见的工业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神秘与辉煌。在这片曾经最隐秘的国土上,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巍峨耸立,馆内陈列着上千件珍贵实物和史料,令人目不暇接。参观者们在这里聆听奋斗者的故事,感悟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魏世杰是二二一厂的一位老职工,他见证了原子城的诞生和发展。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步履不停,奔波在各个学校的课堂之间,义务宣讲“两弹一星”精神。他的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上海浦东新区德州路380弄1号,有一座看似普通的小楼却隐藏着不凡的故事。这里是上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返回上海的原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自发创办。82位曾经参与“两弹”研制的老功臣轮流在教育基地值班,为参观者义务讲解那段难忘的历史。
成建制搬迁到齐鲁石化腈纶厂的二二一厂职工们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他们保持着老一辈二二一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企业创建和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3年4月23日,“两弹一艇强核报国”国防教育馆在广州正式开馆。这是中核集团二二一局与地方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携手共建的第5家“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此前已在上海、西宁、淄博、合肥等地相继开馆的纪念馆已接待观众20余万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